我朋友的孩子在国外留学,他说在中国大多数人对国内体制内的教育说是彻头彻尾,不满也不为过,因为一个近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许多大中城市的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使劲浑身力气找个好的幼儿园参加无数个兴趣班,然后拼接在上个好的公立小学,或者干脆花钱上个私立贵族学校,等到中考高考分数决定一切,但依然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你不是生在北京,上海要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几乎是万里挑一,等到好不容易毕业了,许多孩子去考公务员,因为好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找。
至于在这个循环中,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数父母都是顾不得的。所以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人,孩子到了合适的年纪,就把他们送到国外留学了。许多留学归来的孩子交流最多的不是他们在国外学了多少先进的知识,而是他们在待人接物应对上以及生活方式和理念这些方面的细节变化有了更多的自信。
看待中国文化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
第一,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形态和文化领域的个体所不能避免的指令,是一种人们行为方式的约束和思维方式的判断标准,它不仅包括了处世的哲学,而且包含了道德的标准。社会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这套价值系统,进而反映在自身的思想、行为、语言等方面,使人们思考和判断周围环境并是自己适应这个环境的活动。
第二,生活变故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活变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而异文化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某些生活变故,会使人们感到不适、消沉,各种消极情绪随之产生,甚至会带来生理疾病。刚刚进入异文化,人们会感到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离开了熟悉的社会关系,很容易使人们感到孤独无助。相关研究表明:被人认同和尊重与稳定的经济收入一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感。中国人十分重视滋生的社会地位,一旦这种社会地位下降,就会影响情绪,甚至出现生理和心理疾病。
第三,缺失社会技能的影响。人们进入异文化,突如其来的陌生感会使他们手足无措,陌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人们感觉缺失各种生活技能,比如用惯了筷子的中国人无法适应使用刀叉等,进入不同的文化领域,在社交和语言方面也会与原有文化出现各种冲突,习惯了母文化的人们难以掌握新文化中的社会技能,就会给人们带来失落感等负面情绪。
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大军中,留学生占重要比重。初来乍到,是很难完全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的,因此,总会带一些群体的标签。
曾经,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是这样的:
财大气粗——买豪宅,开豪车
“震惊加拿大,中国留学生购买加拿大最贵豪宅!”的新闻层出不穷,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都引起了温哥华市长简蕙芝的注意。
在当地人眼中,中国留学生都特别的有钱,开豪车的不在少数,凡是开豪车的黄种人,当地人都会把他们认为是中国人,这仿佛就成了摘不掉的标签。
疯狂买买买
追求各种名牌,奢侈品,对电子产品还尤其的热衷,几乎人手一部iPhone。女生对于奢侈品的热爱程度简直超过了想象,再加上加拿大的一些商品就是比中国便宜,每到活动打折的时候,都能看见中国留学生血拼很多。
这还不算,留学生中做代购很常见,商场中的热门商品往往都会被中国留学生一扫而光。
语口语弱爆了
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一定会很差,但是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是很好。虽然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但这对日常交流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再加上中国留学生不善于和当地学生交流,英语口语更是没有办法提升,越是这样他们就越避免和当地学生的接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学习用功,但是不积极
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还是为了开拓视野,掌握一门知识出国的。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苦学。但是却很少参与课上互动,往往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缺少自己的创造性,这大概中国学生留给老师最深的印象。
学习成绩也处于两极分化,极端好和极端差。总有认真学习把学习看的特别重的学生,但是也少不了整天混日子的学生。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不善交际,思想保守,爱抱团等等一些不好的印象。不过,慢慢加拿大人对留学生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一味的批判和质疑,多了一份赞赏在里面。
独立自主
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在加拿大都会做兼职来补贴日常生活费,送外卖,餐饮服务生,助教……只是为了能够减少国内父母的一些负担,靠自己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加有保障,更加充实一些;而本地的一些学生恰恰相反,嗑药、参加疯狂娱乐活动……中国学生这种朴实的生活更是赢得了本地人的赞许。
版权声明:本文为 “四季百科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