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星海出生贫寒,却志存高远,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生活艰苦,却义无反顾,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实现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洗星海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为民族解放运动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歌曲,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
(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先后师从奥别多菲尔先生、路爱日·加隆先生、丹地教授、昂古特先生、卑先生;做各种各样的下役;千方百计练琴;因摔倒而被开除;对人以德报怨;得到一些外国的流浪者帮助;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被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羞辱;得到教师的帮助;观看法国国庆游行;创作《风》;考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等。
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作者从事的这些工种,虽然“卑贱”,但是没有一个重复。唯只有坚忍的精神,才能够做遍这些“卑贱”的工作,生活再苦,也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本文吸引人、打动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动人的力量来自生活本身”。其一,大音乐家曾如此穷困、饥饿、劳累,受尽屈辱,着实震撼读者。在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之前,主人公时时处于失业、挨饿、居无定所、缺衣少穿的极其贫困的境地,奔忙劳碌于各种各样的下贱杂役之间,几次饿到当街瘫倒或者累到当场晕倒。所以当音乐学院问他要什么奖品时,他脱口而出“要饭票”!进入音乐学院后,仍然比别人穷得多,以致因其一副寒酸相而被英国拒绝其入境。最不堪忍受的是受尽屈辱,乃至把讨来的钱扔掉又不得不拣回来,当众被打耳光而不能反抗。文中至少六处提到遭人羞辱之事。因为前面几处多是概述,实际的次数远不止这些。我们未来的大音乐家竟然是在如此艰难困苦里走过来的,事情的本身就相当动人。其二,身陷贫贱,不失大志;忍辱负重,执著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者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学艺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文中提到的累到晕倒,就是因为白天上课、晚上打工糊口的极其艰苦的工读生生活导致的。更为动人的是,主人公把在国外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之情与对多难祖国的眷念、隐忧、焦虑之情融合起来,化为催迫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终于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崭露头角。其三,作者巴黎经历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遇上了一批好人,包括艺术家、同情者、流浪者等等雪中送炭的周济、帮助,这也成为激励作者不懈努力的力量源泉,也是生活本身的动人所在。总之,正因为事件本身动人,不仅直白的叙述照样具有震撼人的效果,反而更能表现作者对此的自信以及突出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1、《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路是我们开的》《民族解放》《游子吟》 2、①感情是作品成功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作品。②人只有经受住各种磨难,在逆境中不退缩,才有走上成功的可能。 3、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两段的相同点:写的内容相同,都是写冼星海留学巴黎时的《风》的创作经历;都运用了叙事、描写等表达方式,注重了细节描写; 两段的不同点: ①内容上:冼星海《留学巴黎》中的内容以自身生活的真实体会的描写为主;马可的描写更注重用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来突出《风》的创作内容。 ②体裁上:冼星海《留学巴黎》是自己的传记,是以真实叙事来打动读者的;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传记文学,允许有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成分。 ③表达方式;冼星海《留学巴黎》以记叙、描写为主;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选段主要以描写为主。 |
1、音乐天赋被挖掘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2、救亡创作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后又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3、极力培养新人
受著名教育学家、会计学家潘序伦和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邀请,与吕骥、何士德等人建立了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音乐训练班,培养了诸如麦新、孟波、杨祚铭、邹伯宗、鲁剑光等一批音乐人才,为抗日救国时期音乐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创作《黄河大合唱》
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
5、病逝苏联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但病魔无情,虽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联共(布)***斯大林批示,在苏联国际救济总会协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医院,但由于患严重血癌,沉疴积疾,医生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
百度百科-冼星海
版权声明:本文为 “四季百科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